粤语输入能力有多强,来看看你就知道了
-新视线教育-米老师-阅(854)在中国的七大方言中,粤语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方言。
很多人觉得粤语好听,或是因为比普通话丰富的声调带来的抑扬顿挫,或是粤语保留很多古汉语用词背后的古韵犹存,或是它所承载的流行文化带来的强势影响深入人心。
作为联合国官方认证的语言,粤语用自己的千年发展史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有文化”的厉害。
秦朝时期,因为相对封闭偏远的地理环境,中原移民进入岭南地区后使用的汉语与当地原住少数民族的百越语融合,逐渐与中原汉语产生差异,形成早期粤语。
元朝时期,中原汉语逐渐“入派三声”,入声开始消失,而粤语反而因为“山高皇帝远”没有受到影响。“九声六调”的粤语,除了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之外,还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古汉语入声保留最完整的语言。
到了宋朝,现代粤语已经逐渐定型,广东很多地区的方言口音仍然保留了魏晋古音的特点。
现在,全球有将近1.2亿人口使用粤语,其中包含我们熟知的广东广府地区、广西东南部和港澳地区,那么到底哪里的粤语才是最标准的呢?
广州音被普遍定义为语言学上粤语的标准音,而广州话又以西关口音为标准。
西关是富人的象征。
清末民初的西关是最辉煌的时期。
这里是整个中国最早与洋人做生意的地方,著名的十三行在这里兴盛起来,西关成为了广州甚至整个广东的商贸中心,“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也逐渐流传开来。久而久之,西关口音成为了“高贵”的代名词。
在全国推广普通话之前,广州地区的媒体均以西关口音为标准,连粤剧演员的唱腔咬字也以西关为准,大多语言学者也以西关口音为正宗广州音。
而19世纪末前的香港,粤语还不是通用语言。
那个时候的香港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直到上世纪末,不少香港电视台和电台招聘主持人时,也明确要求“西关口音”这一条件。
但随着时间流逝,两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香港不断涌入的新移民,让省港两地的粤语口音逐渐有了差异性。
80年代前的香港,大众媒体还在尽量避免懒音出现在大众媒体节目上,而如今的港式粤语已经以懒音为特色,并被视为入时潮流的口音。
现在,省港两地人到对方城市讲话超过3分钟就能被辨认出不是本地人。
广州人说粤语有明显的抑扬顿挫,而香港人讲粤语语调偏平懒音严重,前后鼻音不分,说起话来舌根能不抬就不抬。
不过,相比口音上的不同,用词才是两地月月最具差异化的地方。
广州人用词受普通话的用词习惯影响,而香港久浸西方文化,讲话时经常夹杂英语和舶来词。
港式粤语经常把英文简化在日常对话中,并在发音上出现非常港式的转变。
例如“book位”,“check下”,“keep住”,“买飞(fare)”,“开OT”等等日常用语,如果你常看tvb都会耳熟能详,把两种语言说得如此浑然天成,可能是香港人的天赋。
尽管很多港式粤语用普通话思维来看难以理解,但很多非粤语地区的人们却认为香港粤语是最正宗的粤语口音,这背后离不开香港流行文化的强势“文化输出”。
粤语能够在众多方言中具有一枝独秀的强影响力,离不开粤语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推动,这场娱乐盛宴的中心是香港,背后是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强盛。
60-90年代,与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的香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那是个巨星辈出的年代。
周星驰开创无厘头式喜剧风格,成龙在功夫片中融入搞笑元素,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而1989年的《赌神》更是开创赌片先河,让发哥成为第一位出场自带BGM的男主角。
大背头黑大衣的发哥,风华绝代的张国荣,眼神忧郁的梁朝伟,和只要演混混结局必须死的刘德华,留下一部部影史经典。
把”港风”活成形容词的香港女明星们成为一代人的心头朱砂痣,朱茵眨眼,张敏回眸,王祖贤穿衣,林青霞喝酒,邱淑贞咬牌等等经典镜头,至今活跃在b站各种美颜盛世混剪视频中。
多少人的青春岁月,曾用蹩脚的粤语学着港片中的经典台词:
“阿sir,我不做大哥很久了”
“出来混,有错要认,挨打要站稳”
预约试听
--剩余名额32--